选皮 制皮 画稿 过稿 镂刻 敷彩 脱水发汗 缀结完成

第一步 选皮

        皮影的制作材料大多为牛皮、羊皮、驴皮、猪皮等,其中牛皮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。由于我国地大物博,各地皮影所使用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。比如陇东皮影在制作时一般选用年轻、毛色黑的公牛的皮,这种牛皮厚薄适中,质坚而柔韧。

第二步 制皮

       选好皮后,就需要进行制皮。首先将皮在清水中浸泡几天,再将皮绑在一木框上,用绳从四周拉平,最后用特制的刀刮去上面的毛和其他杂物。为了让皮看上去光滑透亮,往往需要刮上好几遍。薄而透亮的成品皮,要用于皮影人偶头、胸、腹这些部位;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,可用于皮影人偶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。这样既可节约原料,又提高了皮影质量,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,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、趁手。

第三步 画稿

       在纸上画出所需要的设计稿,这些画稿通常是世代相传的 ,被称为"样谱"。由于纸质样谱不易保存,故现今能流传下来的明清样谱寥寥无几。

第四步 过稿

       将画稿誊到皮上的过程叫过稿,也叫落样。先将制好的皮分解成合适的大小,用湿布潮软后,再用特制的推板,稍加油汁逐次推摩,使皮更加平展光滑,并能解除皮的收缩性。然后把要雕刻的脸谱、服饰、道具等,放在加工好的皮下面,然后用小钢针把图样照描在皮上。

第五步 镂刻

       镂刻有阳刻与阴刻。阳刻就是一般所说的“空底”,画稿只留下线条,衬着影窗,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,常用来雕刻脸部;阴刻就是一般的“实底”,留下大片面积,在处理服装和图案时可以采用。雕刻还有很多的刀法。雕刻的刀锋起落点叫刀口。刀口有齐口、尖口、弧线纹刀口、圆口之分。齐口多用于方正、规范的物象,如桌箱、柜橱、建筑等;尖口多用于炊烟、流云、水波等;弧线纹刀口多用于花卉图案,也可以用在人物五官、头发上;锯齿形刀口用用在衣领、帽口等地方。

第六步 敷彩

       刻好之后要敷彩,也叫上色。根据兽皮的特点,收集相应的化学颜料,对成分与剂量做到心中有底。染色的方法是首先把制好的纯色颜料化入稍大的容器内,再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,然后把容器放在特制的灯架上,下边点燃酒精灯,一起溶成粥状,趁热敷到皮影人偶上。 染色的方法大致有三种:套染、晕染、勾绘。套染是让颜色在色调、色度上产生变化,染时由浅及深,自然过度。晕染是为了增强立体感,使颜色自然丰满。勾绘是为了突出轮廓。上了色的皮经过再次处理,让色彩深入皮内,再刷上桐油,才算完成。

第七步 脱水发汗

       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,目的是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进入牛皮内,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。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,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,压在热炕的席下;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,以电熨斗烫;还有一种很老的方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,下面用麦秸烧热,上面放皮影,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。

第八步 缀结完成

       为使皮影人偶能自由活动,其全身需分头、胸、腰、手、腿及臀等部分,分别制作,再系以铁丝或麻丝。此外,尚需加上操纵杆,数目视角色而定,如女性角色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态,需使用多支操纵杆。

返回顶部

中国皮影 copyright © 2022-2030